發布時間:2023-12-20 信息來源:中國航天科工三院31所
說起《推進技術》期刊,想必很多動力專業的學生都會懷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很多人在這里發表了人生中第一篇重要的學術論文,也有很多人在這里第一次體驗到了被退稿的感覺。不管關于與《推進技術》的感情是甜蜜還是苦澀,這段經歷都是學術生涯成長中必不可少的。在每個人學術能力的提升中,期刊編輯的作用往往是不可或缺但又容易被忽視的,一個有責任心的優秀編輯不僅會幫助作者高效地完成論文的升華,還會幫助作者對自己的研究過程和結果形成新的認識。這就是一篇篇高質量的學術論文背后編輯們所發揮的無形的作用。作為行業的頂級期刊,《推進技術》的專業性既體現在稿件的質量上,也體現在編輯和編委隊伍的能力和態度上。在以老帶新的《推進技術》期刊編輯隊伍中,劉蘿威無疑是責任心與業務能力都起到表率作用的旗幟性人物。
種桃種李種春風
很多人都會把編輯工作比喻成園丁,修剪掉論文中蕪雜的枝杈,引導核心內容茁壯成長,最終成為一篇合格的學術論文。但對于已經在編輯崗位上執業十余年的劉蘿威來說,她更愿意把編輯工作看做是耕種一畝心田,每一篇論文、每一位作者都是一顆懷有夢想的種子,“要尊重作者的勞動成果,要站在作者的角度去考慮如何編輯好一篇文章”,這既是編輯能力提升培訓中劉蘿威常說的話,也是她十余年如一日所一直踐行的。對待每一篇論文,劉蘿威都會從論文的立意與結構再到具體的文法與用詞上提出全面的建議,相信很多和筆者一樣給《推進技術》期刊投過稿的作者都收到過滿篇標注著她娟秀小字的論文復審稿。對于作者的想法,她不僅認真地聆聽、不厭其煩地講解,還及時地傳遞給審稿人,爭取讓作者的每一個智慧閃光點都能發出應有的光芒。
很多經常給《推進技術》期刊投搞的作者,都會親切地稱劉蘿威為“劉老師”。在今年期刊的編委會上,一位編委就曾感嘆:《推進技術》不僅教會了我如何寫論文、怎樣做科研,也成為了我這一路成長的重要見證。每一期《推進技術》,看得見的是一篇篇高質量的學術論文,看不見的是一批一批年輕學者的成長以及以劉蘿威為代表的編輯隊伍的事業心與責任心。她們用盡了自己的青春與熱情去澆灌那一畝畝心田,換來的是《推進技術》期刊強有力的作者與編審隊伍,換來的是空天動力技術與理論研究的百花齊放與碩果累累。從一名普通編輯到復審,在編輯的崗位上,劉蘿威用心田澆灌成才的種子已經超過5000顆,這既仰仗于她扎實的編輯功底和多年間積累的經驗,也源自于她對編輯這份工作發自心底的熱愛與忠誠。
就像由三毛填詞的歌曲《夢田》中所唱到的那樣:
每個人心里一畝一畝田,
每個人心里一個一個夢。
一顆呀一顆種子,
是我心里的一畝田。
用它來種什么?
用它來種什么?
種桃種李種春風。
編輯的工作也許平凡,數十年如一日地重復做一件事也許枯燥,但能將自己的熱愛落土于平凡,用自己的枯燥來成就別人的輝煌,同樣值得被銘記。
開盡梨花春又來
雖然從事編輯工作是半路出家,但劉蘿威卻是全編輯部第一位獲得出版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證書和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注冊編輯證書“雙證”資格的執業編輯,更讓人想不到的是,考取資格證書的那一年她已經44歲了。正在經歷中年危機的每一位讀者想必都會了解在工作和家庭的雙重壓力下準備國家級考試有多么的艱難,而那年劉蘿威肩上還擔負著更大的壓力——那年國慶黃金周,正在準備資格考試的劉蘿威收到了老父親身患重病的消息,請了假的她回到老家一邊照顧父親,一邊備考?;氐奖本┑牡诙焖妥哌M了考場,最終以優異的成績通過了考試。由于編輯工作的繁復,劉蘿威常常覺得虧欠了孩子——對孩子的“陪伴”常常僅限于陪伴上,孩子的中小學時期,她能做的就是工作日的晚上和公休日的白天,帶著要復審的稿件回家工作,母女倆同就一張書桌,共用一盞臺燈,各自審稿與學習。如今,劉蘿威的女兒已經成才,不知激勵她成長的是不是當年母親的專注與恒心。
雖然英語并不是主修專業,但是劉蘿威在三院對外技術交流與合作項目中也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當年所里沒有專職的英語口譯翻譯,適逢劉蘿威正在利用業余時間參加口譯培訓,于是臨危受命,旁聽了與外方的第一次交流會談,并在第二次會談上就承擔了口譯的工作?!拔乙恢焙芨屑ね夥降募夹g負責人Adec先生,對于既不熟悉專業背景又是第一次承擔口譯任務的我來說,他體現出了足夠的寬容與耐心,主動放慢語速,讓懷著忐忑之心的我完成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口譯任務,并且順利地完成了后續的所有翻譯工作”。劉蘿威回憶起當年的翻譯工作,仍然記憶猶新。在這項持續了近二十年的對外交流協作任務中,劉蘿威和外方技術團隊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用自己的專業素養為對外技術交流架起了一道堅固的橋梁。
歲月極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
在又一個大干百天的時光循環中,希望能用劉老師的故事激勵更多的年輕人。
(文、圖/李嵩)